首页

北京宠儿女王微博

时间:2025-05-25 13:05:50 作者:全国首个“青年航海联盟”在上海成立 浏览量:95563

  中新网上海11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28日表决通过《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商事调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这是全国首部省级人大常委会专门规范商事调解的地方性法规,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商事调解制度规则,促进浦东新区商事调解发展。

  上海市司法局方面介绍,规定共33条,在商事调解的组织设立、程序规范、促进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创新规定,进一步发挥商事调解在化解商事纠纷、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规定要求浦东新区对标商事调解国际高标准规则,依托产业集聚优势,健全组织布局合理、服务高效便捷、配套制度完备、发展规范有序的商事调解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商事调解需求,打造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规定创新商事调解组织的设立路径,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等国际通行规则,对商事调解程序作了规定。据了解,规定明确商事调解与诉讼、仲裁、公证等的衔接机制,提高商事调解协议的执行效力。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商事调解组织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设立业务机构,提供涉外商事调解服务;鼓励浦东新区商事调解组织在境外设立业务机构,开展商事调解活动。

  同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还表决通过全国首部专门规范保税维修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若干规定》和全国首部专门规范建筑师负责制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推进浦东新区实施建筑师负责制若干规定》,均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据悉,作为外贸新业态,保税维修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等特点,有利于推升加工贸易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若干规定》共20条,坚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保税维修业务创新;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和期待;坚持统筹开放和安全,做到防风险与促发展同步推进。

  据上海市商务委方面介绍,《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若干规定》在国家规定的保税维修业务开展区域和种类的基础上,作了变通拓展,规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相关企业可以开展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内业务,还可以试点开展目录外“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将综合保税区的一般保税维修政策拓展到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在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域;规定综合保税区内相关企业可以开展特定的四类医疗器械“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规定自贸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相关企业,可以开展飞机等大型装备“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也可以试点开展其他“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规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自贸试验区外的相关企业,可以试点开展电子信息等“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

  《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若干规定》明确多部门制定保税维修业务试点联合监管制度,实施重点监督管理;对企业有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走私行为等情形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及时启动退出程序。(完)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防部:中国与东帝汶两军深化交流合作

梁彦涛表示,景区自尝试“特色民宿+景点游玩+文创体验”的模式以来,18岁-35岁的年轻群体客源超七成,多以情侣游、闺蜜游、亲子游等形式为主,体验制作香囊、手磨咖啡、红酒品鉴等30多个项目。“以前客人来游玩超过24小时之后,会感觉可玩性不足。如今,民宿周边增加了很多文创体验项目,很多游客都觉得‘不虚此行’。通过这种模式打造度假综合体,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

香港机管局携手中国商飞向全球市场推广C919飞机

从开创大道、科学大道到创新大道,一条条发展之路不仅崛起一座座总部经济大楼,还孵化了“大孵化器”集群。今年,全区各类产业载体面积将达3000多万平方米,企业可以通过“产业载体超市”,随时找到最匹配的心仪空间。

当普法遇上“国潮”,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新型显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显示载体和人机交互的重要端口,是承载超高清视频的主要载体,是万物互联的重要支撑。此次开工建设的西宁新型显示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解决就业约5000人。

中国旅游协会饮食文化专业工作委员会在沪成立

启动仪式现场,珠海正式发布《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下称《16条措施》)。据介绍,《16条措施》围绕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拓展实习就业发展空间、营造交流交往良好氛围、优化在珠发展城市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力求为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创造办事便利、服务暖心、生活舒适的空间环境,回应港澳青年在珠海发展的各项需求,打造“年轻人梦想之地”。

业务及财务表现方面,“虚拟银行”在开业初期受新冠疫情影响,八间“虚拟银行”于2023年底均未实现盈利。然而,“虚拟银行”过去三年的业务录得适度增长,营运表现持续改善。从2021至2023财政年度,它们的整体营运收入增长7倍,净亏损收窄了15%。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